光电农业长势监测技术赋能精准农业,多参数感知助力作物提质增产
传统农业依赖经验判断作物长势与水肥需求,存在资源浪费、病虫害预警滞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 “精准化、科学化” 的发展需求。近期,基于光电传感与遥感技术融合的光电农业长势监测技术实现突破,通过 “地面光电传感器 + 无人机光电遥感” 协同,实时获取作物生理参数(如叶绿素含量、水分状况)与生长环境数据,为作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生产向 “数据驱动、精准投入” 转型。
技术层面,大疆农业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光电农业长势监测系统,核心在于 “地面便携式光电仪 + 无人机载多光谱相机” 的协同监测:地面光电仪采用 “叶绿素荧光传感器 + 近红外水分传感器”,可直接测量作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 值)与叶片含水量,测量误差分别控制在 ±1.5SPAD、±2%,帮助农户判断作物营养与水分状况;无人机载多光谱相机覆盖蓝、绿、红、近红外 4 个波段,每公顷拍摄时间仅 15 分钟,通过分析作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生成田间作物长势分布热力图,精准定位长势较弱区域(如缺肥、缺水地块),定位精度达 1 平方米。系统内置的农业 AI 模型,结合土壤数据与气象数据,可生成个性化水肥管理方案,如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 NDVI 值,推荐氮肥施用量,误差控制在 ±5kg / 亩。
工艺优化上,该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监测 “单点采样、数据滞后” 的局限:通过 “天地数据融合”,将地面传感器的精准数据与无人机遥感的全域数据结合,既避免地面采样的局限性,又提升遥感数据的精度;采用 “动态监测预警”,每周生成作物长势变化报告,当监测到 NDVI 值骤降或叶绿素含量异常时,自动推送病虫害或环境胁迫预警,如在水稻种植中,提前 7 天预警稻飞虱虫害,较传统人工巡查预警时间提前 5 天。此外,系统支持与智能灌溉、施肥设备联动,实现 “监测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管理,减少人工干预。
应用场景中,河南某小麦种植基地引入该系统后,实现了精准水肥管理与病虫害早防。过去,基地采用 “一刀切” 式施肥,每亩氮肥用量 15kg,仍存在部分地块缺肥、部分地块过肥的问题,小麦亩产波动在 500-550 公斤;如今,根据监测系统推荐的差异化施肥方案,缺肥地块增施 3kg / 亩氮肥,过肥地块减少 5kg / 亩氮肥,整体氮肥用量减少 15%,小麦亩产稳定在 580 公斤,且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 2%。在病虫害防治中,系统通过 NDVI 值异常发现水稻纹枯病早期迹象,及时精准喷施农药,农药用量减少 25%,防治效果提升至 90%,避免病害大面积扩散。
随着智慧农业发展,光电农业长势监测技术正从 “单一作物” 向 “多作物适配”、从 “小块农田” 向 “规模化农场” 拓展,未来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将构建 “地面 - 无人机 - 卫星” 三级监测网络,为全球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