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催化技术革新污染物治理模式,高效降解难处理废水助力绿色环保
工业废水(如印染废水、制药废水、化工废水)中含有的染料、抗生素、重金属离子等难降解污染物,传统处理技术(如生物降解、化学氧化)存在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成本高等问题,难以达到严苛的环保排放标准。近期,基于光电协同作用的光电催化降解技术实现突破,通过 “光生载流子高效分离 + 电催化活性增强”,实现对难降解污染物的快速、深度降解,为工业废水治理提供 “绿色、高效、低成本” 的解决方案,推动环保产业向 “精准治污、循环利用” 转型。
技术层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发的高效光电催化降解系统,核心在于 “双功能光电催化电极” 的创新设计:电极基底采用多孔钛片,表面负载 “二氧化钛(TiO₂)/ 石墨烯 / 铋钒氧(BiVO₄)” 复合光催化材料 ——TiO₂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光生电子 - 空穴对,石墨烯作为导电载体加速电子转移,BiVO₄则拓宽光响应范围至可见光波段(利用率提升至 45%),三者协同实现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抑制复合率;同时,通过施加 0.8V 的外加偏压,进一步增强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活性,使・OH(羟基自由基)、・O₂⁻(超氧自由基)等强氧化物种的生成量提升 3 倍,可快速破坏污染物分子结构,将其降解为 CO₂、H₂O 及无害小分子。系统还集成 “废水预处理 - 催化降解 - 水质监测” 一体化模块,通过在线 COD(化学需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降解效果,自动调整光照强度与电压参数,确保处理后废水 COD 去除率达 95% 以上,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准。
工艺优化上,该技术突破传统光催化 “催化剂易流失、回收难” 的痛点:采用固定床式电极结构,将复合光催化材料牢固负载于钛片表面,催化剂使用寿命达 18 个月,避免随废水流失导致的二次污染;同时,通过 “分段式流道设计” 延长废水在催化反应区的停留时间(从 30 分钟延长至 60 分钟),配合曝气装置增强传质效率,使污染物与活性物种充分接触,降解效率较传统悬浮式光催化提升 60%。此外,系统可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为外加偏压供电,降低对电网电力的依赖,运行成本较化学氧化法降低 40%,适配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需求。
应用场景中,某印染企业引入该光电催化降解系统后,彻底解决了活性染料废水处理难题。过去,企业采用 “混凝沉淀 + 生物处理” 工艺,对含偶氮类活性染料的废水处理效果差,COD 去除率仅 60%,色度去除率不足 50%,废水需稀释后才能排放;如今,通过光电催化系统处理,废水在反应区停留 60 分钟后,COD 从 800mg/L 降至 30mg/L 以下,色度从 500 倍降至 10 倍以下,直接达到排放标准,且降解过程中无污泥产生,每年减少危废处置成本超 50 万元。在制药废水处理领域,某抗生素生产企业利用该系统处理含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废水,通过光电协同作用破坏抗生素分子中的 β- 内酰胺环,使抗生素残留量从 50mg/L 降至 0.1mg/L 以下,避免了传统处理工艺中抗生素残留导致的 “耐药性基因” 传播风险,同时废水经处理后可部分回用至生产车间,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25%。
随着环保标准持续收紧与 “双碳” 目标推进,光电催化技术正从 “工业废水处理” 向 “土壤污染修复、废气净化” 等领域拓展。未来,结合 AI 算法优化反应参数、开发更高效的光催化材料(如黑磷基复合材料),将进一步提升污染物降解效率与系统稳定性,为构建 “无废城市”“碧水蓝天” 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推动环保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